“两翼理论”,下高校科技资源科普化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卢 阳 李 娜 贾漫丽 范 伟 王彬彬 李季生

(承德医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成果产出的主阵地,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是开展科学普及的绝佳主体。推进高校科技资源科普化,可帮助科普事业摆脱发展瓶颈,并且可以培养一批稳定的科普人才,满足公众对普及内容的多样化需求。

1.1 高校科普平台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在学校或学生看来,学校和社会之间有着一定的界限和距离,高校中的各类资源都只是服务于本校师生,为教学、科研提供便利。但忽略了一点,这些科技资源同样可以面向大众开放,从而达到良好的科普效果。并且学校虽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多是以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公众对这些晦涩难懂的论文一般也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另一方面,高校是公众心目中的高等学府,因此在心理上也会存在距离感,自然也淡化了利用高校科技资源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

1.2 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比例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在考核教师业绩、职称评聘以及聘任博硕士研究生导师时,通常都是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科技奖励等作为评价指标,而对科普成果的认可度偏低。二是缺少专职的科普管理人员,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科协,但其工作职能大多被边缘化,人员也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兼职。这些管理人员本身的科研管理任务就十分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在科协工作上,因此也就没有足够精力用于组织、管理、协调科普工作。三是在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群体中高层次专家比例过低,高校人才济济,不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但他们同时也承担着繁重科研和行政工作任务,很难抽出时间从事科普工作。四是目前大学生是高校科普的中坚力量,是科普志愿者团队建设的新趋势,但以专业知识为主要科普内容的标准化团队建设还亟待完善。

1.3 科普教育的受众群体覆盖面不够广泛。高校科普活动70%以上的受众群体为本校在校大学生,无论是院士讲座还是专家报告,基本都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因此社会面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直接渠道就受到了影响。约15%的受众群体是中小学生,针对他们的普遍是趣味性、基础性科普,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不强。另有15%左右则是结合项目实施进行的技术性培训。

1.4 科普专项资金投入较少。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科普资金投入力度,但资金多用于硬件建设,如建设科普场馆、购置或更新设备、建设新媒体平台等,但专项用于支持高校科普工作的资金很少。而高校可以用作科普的经费投入,多是从专业实验室或科研课题经费中分出的小部分资金,或者从科普场馆或院系办公经费里挤出少许资金。企业与高校虽然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但对于公益性的科普活动也很少有资金投入。

2.1 强化新时代科普工作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资金支持,提升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是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等同高度协同部署推进。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各级科协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各级各类单位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二是要强化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科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结合科普场所的组织及队伍建设、设施管理等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科普工作管理制度。三是各级政府及高校都应拓宽科普专项资金的投入渠道,将科普经费列入预算,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科普工作,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寻求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四是改变目前科协、科技、科学院等系统各自为战的现状,统筹整合科普力量,强化战略支撑机制,搭建合作和交流平台,建立广泛连接,建立柔性组织和管理模式。五是实施科普工作和科普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明确科普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科普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重要文件材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

2.2 深入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基地建设,搭建科普平台,拓宽渠道,创新方法,保障高校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有序开展。科研机构要加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以适当向公众开放,使科技创新基地等的科普功能得以发挥,在不影响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延长向公众开放的时间,因地制宜开展有特色、有内容的科普活动。实验教学实验室作为高校实验教育的第一线,在场地、人员、知识储备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将其作为开展高校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南开大学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就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科普对象,开展了符合其年龄限定、知识储备条件的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参与者的科学素质,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共享,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加强科普功能,围绕重点创新成果可以开发出系列的科普产品,通过科普使社会可以对科技成果有正确的认知,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3 加强科普人员培养,明确相关政策,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把科普工作成果也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提高教职工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高校科普服务水平。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强化科普内容产出。另一方面要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包括专家顾问团、讲师团、科技人才库、大学生志愿服务团等,应覆盖学校全部专业,及时有效地将最先进的成果向社会发布,用科学改变大众生活,实现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强化省校、市校、校校间的科普人才交流机制,定期开展不同级别的科普志愿者培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2.4 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扩大影响覆盖面。

每年组织一次以上较大规模的集中性科普活动,组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普志愿者,面向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科普活动科普科技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年5期)2020-11-04科普达人养成记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暑期户外科普活动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2017年11期)2017-12-11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教育(2017年32期)2017-08-24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探索科学(2017年4期)2017-05-04科普连连看发明与创新(2016年38期)2016-08-22科普连连看发明与创新(2016年34期)2016-08-22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

推荐访问:两翼 效能 科普